close

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堅持、固執、執著

 

堅持、固執、執著是三個不一樣的東西。

 

善的堅持,為社會、為眾生、為家人的健康福祉、為潔淨心靈⋯等等所做的努力,發了願努力去完成,這是一種正向的堅持。這樣的堅持由慈心生起,緊接著精進(努力不懈)、信實(真實語)、信願(發了願就去完成)、忍辱(忍耐、耐怨)等也會跟著生起,而成為我們善的堅持的目標的支柱,如同建房子時的柱樑,幫助我們達成為社會、為眾生、為家人健康福祉、為潔淨心靈⋯⋯等目標。

 

然而,固執卻是一種負面的堅持,來自於沒有智慧、沒有正見的偏見,堅持自己的某一個想法、做法,一旦決定後,不接受他人的建議,誰也不能改變,就算有人分析好壞、善惡給他聽,他也仍然固執己見,認為自己想法、做法是最好的。這樣的堅持,完全沒有一個正向的立足點,起源於自我本位的思考,通常考慮的是「自我」,鞏固圍繞在自我中心的思考,而不是源自於慈心,往往固執到變成病態的執著。

 

執著,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,非常在意自己的想法、立場、態度、身份⋯等,對於跟自己有關的人、事、物、觀念等,非常在意,放不下(聖嚴法師)。

 

過度的執著是一種痛苦的病癥,通常是一種對自己沒有信心的反應。在乎自己的存在與否、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想法、價值判斷,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⋯⋯(聖嚴法師)

 

過度的執著,會導致焦慮不安、煩躁,所執著的人、事、物一定要按照我們心裡所想要的,如果和自我預期不一樣,就會憤怒、憂鬱、不安,而想要控制人、事、物,以達到內心執著的東西(人、事、物)。

 

固執加上執著,不但是非理性的,而且完全缺乏一個柔軟的心。經常表現出的是為反對而反對,已經完全沒有理智的思考分析,因為執著底下的那個心,是充滿自卑、沒有信心,唯有藉由反對,才能夠鞏固那內心沒有自信、自卑的自我。這樣的心,源自於一個帶有瞋恨、愚痴的心,自以為是。如果詢問為何固執執著於某人、事、物,為何為反對而反對,卻無法自圓其說,因為心已經被瞋恨、愚痴、沒有智慧所蒙蔽⋯⋯

 

在佛陀的教導裡,佛陀沒有教導我們要固執,更沒有教導要執著,而是教導我們需要培養波羅蜜,修習這個心。

 

波羅蜜有佈施、持戒、出離、智慧、精進、忍辱、信實、信願、慈悲、捨等十度波羅蜜。藉由修習這十度波羅蜜:佈施、持戒、出離、智慧、精進、忍辱、信實、信願、慈悲、捨,不論今天我們修習的是哪一個,都需要堅持。

 

佈施,需要一顆願意給與的心的堅持,然後才有可能完成某一個佈施給與,成就佈施波羅蜜。

 

持戒,需要有一個小心翼翼、堅持不懈的心,才能夠持守戒律,成就持戒波羅蜜。

 

出離波羅蜜,需要一個願意放下的堅持,才能夠成就出離波羅蜜。

 

智慧,需要一個堅持修行、省思、如理作意的心,才能夠有智慧生起,而成就智慧波羅蜜。

 

精進,需要有一個努力不懈、無論如何都不退縮的堅持,才有可能精進,而成就精進波羅蜜。

 

忍辱,需要有一個忍耐、耐辱的堅持,才能夠忍辱,成就忍辱波羅蜜。

 

信實,需要有一個信守承諾、不說謊的堅持,才能夠成就信實波羅蜜。

 

信願,需要有一個願心不退、努力達成的堅持,才能夠成就信願波羅蜜。

 

慈悲,需要有一個願眾生快樂、願眾生離苦的心,無論碰到逆境、順境,都帶著這樣的心的堅持,才能夠成就慈悲波羅蜜。

 

捨,需要有一個不瞋、不貪、不執著的平等心,能夠喜歡或厭惡,都放下,訓練這樣的心的堅持,才有可能成就捨波羅蜜。

 

所以,「堅持」要建立在善念、善言、善行上,特別在日常生活中,應該特別去檢視自己的堅持是善或不善,千萬不要養成固執、執著的習性。如果能夠以修習波羅蜜來檢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身、口、意,我們的堅持就一定會是善的,而我們的心也會逐漸柔軟、淨化,同時利益眾生。

 

Santiyanee 隨筆於清邁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安樂之道 的頭像
    安樂之道

    安樂之道 The Path To Happiness

    安樂之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